海尔拟54亿美元并购GE家电业务 深耕国际化

2016-01-18 09:10:49    每日经济新闻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青岛海尔拟以54亿美元现金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业务相关资产。至此,中国家电业迄今最大一桩海外并购案尘埃落定。

  1月15日,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近三个月的青岛海尔(9.920, 0.00, 0.00%)发布公告称,公司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14日与通用电气签署了《股权与资产购买协议》,根据协议,青岛海尔拟以54亿美元现金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业务相关资产。至此,中国家电业迄今最大一桩海外并购案尘埃落定。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通用电气,其家电产品在美国市场是名副其实的老大,此次青岛海尔整合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将进一步增强青岛海尔全球竞争力。业内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近来中国家电企业加速了海外收购的步伐,这已成为家电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海尔再次大举收购

  通用电气家电总部设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是北美领先的家用电器公司。该公司在美国5个州拥有9家工厂,并拥有世界一流的物流和分销能力,以及美国市场强大的零售网络关系。2014年,企业收入达到59亿美元和约4亿美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

  公告显示,作为整合的一部分,通用电气将从海尔获得54亿美元的现金对价。这项交易主要以资产交易的形式进行。扣除某些特定预期收益,交易价值相当于通用电气家电2015年预期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8.2倍,较两年前相比上升了近50%。

  从2015年开始,通用开始重整集团业务,确立将核心业务转向能源、医疗等领域,而家电等消费型业务则属于剥离之列。当年7月,通用家电业务曾招标出售,最终欧洲家电品牌伊莱克斯以33亿美元中标,但后来这桩交易却因为美国司法部的干涉而告吹。

  而此次通用家电的重新竞标中,包括海尔以及韩国三星、LG等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但最终是海尔以54亿美元的价格得手,这一出价比半年前伊莱克斯的中标价格整整高了六成多。家电分析人士表示,这次整合通用电气家电是海尔扩大其在美业务的一项重要投资,将能使海尔在西方市场的业务增长提速。

  由于此次收购,青岛海尔从2015年10月19日就已经开始停牌,随后10月30日正式发布停牌公告,明确表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虽然当时公司表示预计停牌不超过一个月,但后来又多次延长停牌时间。12月22日,海尔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自2016年2月2日起继续停牌不超过两个月的议案,并在当年12月30日进行了公告。

  尽管收购已落定,但海尔方面仍表示,股票尚无法立即复牌。预期交易将在2016年第二季度完成。

  成深耕国际化重要途径

  海外收购对于青岛海尔来说并不是新鲜事。2011年10月,海尔集团和日本三洋电器集团签署收购协议,三洋在日本的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及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家用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销售业务正式纳入海尔麾下。

  2012年,海尔集团完成了对新西兰斐雪派克家电业务的并购,交易约合7.66亿美元,当时成为海尔尝试全球化22年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也是唯一的全资收购。时至今日,与早年的并购案相比,此次海尔对通用电气的并购依然锁定在家电业务之上,这也正是海尔的业务强项。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并购通用电气业务对于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海尔可以借此在美国市场获得更理想的竞争站位。海尔并购的不仅仅是家电业务部门,且也并购了通用电气的相关管理团队、营销渠道、客户群体、品牌认可度等主要资源。

  收购完成后,海尔承诺将继续投资在美国的业务以推动其增长,同时也不会因此交易带来任何设施关闭或岗位流失。白明认为,海尔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收获,在“走进去”方面正在悉心耕耘,随着这笔交易最终落地,海尔在“走上去”方面也开始了播种。

  近来中国家电企业加速了海外收购的步伐。某家电企业老总坦言,眼下中国家电市场需求的下滑使得更多企业开始向外寻求突破。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外尤其是发达的欧美市场,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价格虽然敏感但品牌忠诚度往往更高,因此除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外,品牌推广也不容忽视,而这也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因此,海外收购已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